发布人:总部 发布时间:2023-10-16
近日,为加强校外培训监管,教育部颁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办法自2023年10月15日起施行。
大家都知道,国家双减政策之后,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及部分公职教师和法规玩起了捉迷藏,各种名头变相的学科培训异兵突起,原来公开普遍的培训家长尚可承受费用、学生尚可经得起折腾,变相之后费用翻番、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也一起加入了“偷偷摸摸的勾当”!,成绩还没上去,钱花了一大把、时间用了一大堆、学生被折腾得够呛,更关键的是学生对法律法规和人品嗤之以鼻,把好孩子都带坏了。更多的花不起钱,也折腾不起的家庭开始产生抱怨,社会上负面舆论满天飞,社会层面贫穷家庭传承了“习得性无助”,对社会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这次教育部重拳整治,出台《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明确了培训机构的招生培训责任和处罚条款,重点查处各类变相学科培训,包括: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有偿开展校外培训。利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有偿组织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校外培训。以咨询、文化传播、素质拓展、竞赛、思维训练、家政服务、家庭教育指导、住家教师、众筹私教、游学、研学、冬夏令营、托管等名义;同时也明确了在职教师校外学科培训的重罚办法。
不知道这次政策之后,是否社会上仍然还会又出现新的“变种呢?”
实际上,只要需求还在、利益又足够诱人,再重的处罚仍然都会有人铤而走险吧,最关键的还是需要从源头上掐断,才会彻底给孩子们减负。另外,培训机构如果有其它渠道满足了求生欲,自然也不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从源头上掐断,又怎么样让培训机构活下去呢?
幸福人生心理董静主任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第一,家长需要理清花大价钱给孩子补课的目的是什么?
家长需要明白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能够自力更生、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甚至可以过得比自己更好。
现在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被当下的问题迷了心智,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出现担心、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过同学、不出头、不拔尖、当天的作业写的不好,陷在这种纠缠中和孩子、和老师、和其它家长争斗,给孩子制造了成长的困境,就真的成了恶性循环。
家长需要成长,学会给孩子助力而不是成为阻力。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是什么材料,还要了解社会上除了上大学还有很多可以谋生的出路,而且很多都比大学生混的好。
真正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也没有那么多,真正特别差的补课也没用,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费金钱呢?想办法让孩子能在各个年龄段,完成人生的发展任务,适应社会才是正事。
第二、学科培训机构转型势在必行
培训机构的理念需要改变,培训的内容也需要根据目前这个时代的需要,为孩子们适应社会生存开展多种兴趣和适应社会能力贡献力量。
真正能够帮助家长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是培训机构的一部分工作方向;更大的方向是帮助孩子们完成本阶段的成长任务进行社会适应力训练。